# 关于做学问(治学)笔记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梁漱溟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他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八层境界

  • 形成主见
  • 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 融会贯通
  • 知不足
  • 以简御繁
  • 运用自如
  • 一览众山小
  • 通透

三种境界

  •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 2.“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解读1:

(1) 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2) 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解读2:

(1)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解读3:

(1)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附录A:三首诗词的出处

虽然这几首词都是关于爱情的,但可以用在治学上面。

原文

原文1:鹊踏枝(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文2: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文3:青玉案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牌名

蝶恋花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

附录B:《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自己的意见。

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将古今中外的学问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有主见,才有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有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用心思考。

面对各种问题,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别人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就走上了求学问道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都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之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自己,自己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浮浅见解,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才可以除去一切浮见,虚心地先去了解它。

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于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个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所谓举重若轻,便即使是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手心里也是异常轻松的。

如果肩背上负着太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果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比如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轮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白学了。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得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从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历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附录C:看山

概括人之一生由单纯到种种经历,最后返璞(朴)归真。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此人生三大境界”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通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大境界”认识世界的三个层级,如下:

第一层:蒙昧状态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看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无比真实可信,相信我们眼见的就是全部。

第二层:认识真理

我们苦苦寻觅世界的真相,慢慢明白这个世界不过是虚幻的泡影。

第三层:开悟

明白了这份如泡影般的世界存在是有目的,之所以人不能看出其中的真相也是有目的,我们不要因为纠结这些而错过了世界本身的精彩,我们应该积极坦然的接受和拥抱这个世界,从中活出自己的乐趣和精彩。

出处

原话出自青原惟信禅师《指月录》中。相关记载引用如下: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更参三十年迥无入处在)。《指月录・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明 瞿汝稷)

佛教禅宗说法

执着于相。 执着于空。 空即空,相即相;空即相,相即空。

软件工程说法

建构;解构;重构。

(笔记来源:百度知道)

Copyright © 德和居 2021 粤ICP备20069867号 在CC-BY-NC-SA 4.0协议下授权使用,除非另有说明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本文修订时间: 2021-09-22 10:18:21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